4月27日-29日,为了更好地推进疫情期间学院研究生工作,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,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教授委员会发起线上学术论坛,由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资深教授、高层次人才围绕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制造专题为学院师生带来5场精彩的学术论坛,近900人次师生参与此次线上学术论坛。论坛由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罗一平、学院副院长郭辉主持。
学院党委书记虞蓉出席论坛并致辞。她指出,疫情以来,学院各导师及教学团队主动作为,通过爱心物资捐赠等形式关心关爱研究生,此次学术论坛旨在保障物资关怀的同时丰富研究生的精神食粮,引导同学们防疫与学术研究两不误。此次学院教授委员会邀请到的5位专家均为资深教授和高层次人才,希望同学们珍惜此次云端面对面交流的机会,把握良机汲取丰沃的精神食粮,刻苦钻研,持续努力,在学术研究上有所收获。
4月27日晚上7点,张恒运教授以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特性、热管理与热防护研究》为题,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特点,通过实验测量与理论分析方法,针对不同电池进行热管理与热防护进行研究,分析动力电池工况参数如环境温度、充放电倍率与荷电状态(SOC)对电池产热特性影响,结合电池热管理系统结构配置,建立模型预测电池温度变化以及温控特性、以期进行有效的热管理和热安全防护、提高电池热性能,降低电池衰减速率和高温热失控风险。
4月27日上午9点半,缪雪龙教授以《无碳新能源燃料发展趋势下发动机的机遇与挑战》为题,重点介绍了氢和氨无碳燃料与碳氢燃料相比的差异,并从实际出发聚焦氨燃料在发动机上应用技术路线研究。缪教授指出,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,全球汽车动力电动化浪潮高涨,对传统燃油发动机提出了严苛要求。缪教授强调,最有希望成为零碳燃烧的技术路线是,将部分氨通过催化裂解成氢和氮,然后与氨再混合后引入发动机进行燃烧。他指出,由于氨的抗爆性比汽油高,在火花点燃式发动机燃烧氨/氢混合气后不但实现了零碳排放,而且热效率高于传统汽油机。
4月29日下午1点,高延峰教授为学院师生带来《移动机器人大型构件原位加工技术及应用》专题报告。他表示,大型构件具有体积庞大、结构复杂等特点,很多加工作业需要在室外环境或安装现场进行,给传统的编程示教式工业机器人的使用造成很大困难。高教授围绕大型构件移动式焊接机器人结构设计、焊缝跟踪、环境识别和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展开研究,详细介绍了全密封移动机构和高速旋转电弧传感器的研制、基于旋转电弧的焊缝识别与跟踪技术、基于结构光的焊缝视觉检测技术、弯曲焊缝跟踪预测模糊控制技术、具有直角转弯的角焊缝跟踪技术、基于电弧声音的熔透检测技术等。
4月29日下午2点,崔国华教授以《机器人智能协作与健康评估关键技术及应用》为专题进行报告。他详细介绍了大数据驱动智能制造背景下的特种作业机器人技术,面向航空航天、汽车、智能建造等领域的并/混联机器人、协作机器人、移动操作一体化机器人关键技术,工业机器人整机健康评估和故障诊断技术等;以及研究团队在搅拌摩擦焊机器人、双臂协作打磨、建筑物钻孔移动操作一体化机器人、机器人健康评估和故障诊断试验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等。
4月29日下午3点,邢彦锋教授围绕《燃料电池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》展开详细阐述。他表示,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解决双碳问题的关键手段,美国、欧洲、日韩等将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。我国也将燃料电池开发列为重点发展方向。邢教授强调,燃料电池装配过程中的密封垫与双极板、膜电极边框接触行为控制是控制气体泄漏的关键。报告中,将中厚板超静定力学分析引入到密封结构有限元分析中,定量描述密封垫与双极板、膜电极边框的非线性装配界面接触行为,揭示偏差传递机理,建立层叠式装配偏差分析模型。
学院广大青年教师积极参与,并与报告专家和研究生围绕论坛前沿问题开展深入交流,体现了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在追求学术研究、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和精神风貌。
此次云端论坛于4月27日至4月29日为期三天开展,主要由澳门新甫京娱乐娱城平台缪雪龙、崔国华等5位资深教授、高层次人才为大家带来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制造专题学术报告。每场报告均吸引了学院师生的广泛参与,师生们纷纷感谢学院的精心组织,特殊时间的学术盛宴让大家倍感温暖,更有信心期待疫散花开。